在缅怀先烈的九月,在新中国76周年华诞即将到来的热烈氛围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九龙山的红色热土上生动开讲。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当天,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张友生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奔赴九龙山革命历史展陈中心及烈士陵园,在沉浸式学习中赓续红色血脉,以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共迎国庆。

行走的课堂:红色地标中触摸历史脉搏
这堂课,从驶往九龙山的大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小芬以生动的史实讲解,为师生们勾勒出这片革命根据地的壮阔图景,提前点燃了大家的敬仰之情。
在革命历史展陈中心,庄重的宣誓声响彻大厅,党旗见证着不变的初心。跟随着讲解,历史的画卷在师生面前徐徐展开。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斑驳实物,尤其是那面刻满英名的烈士纪念墙,成为了最震撼心灵的教材。学生们在此驻足、沉思,与老师深入交流。“以前在课本上读到‘牺牲’,只是一个概念,但在这里,我触摸到了它的重量。”一位同学的感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思政课的理论,在此刻与鲜活的历史深度融合,真正“活”了起来。



青春的誓言:烈士丰碑前许下时代担当
松柏苍翠,丰碑矗立。在九龙山革命烈士陵园,全体师生整齐列队,肃立默哀,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辈致以最深切的哀思和最高的敬意。

默哀结束后,师生代表共同朗诵革命诗词,以饱含深情的字句回望峥嵘岁月、致敬英雄先烈,随后大家围坐在纪念碑下,敞开心扉分享感悟,青春的思考与历史的回响激烈碰撞。有学生谈到自己了解到家乡的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内心深受震撼,这让他明白青春不只是追求个人梦想,更要心怀担当。有学生表示,过去觉得“缅怀先烈”只是节日里的形式,现在才懂得真正的传承是把先烈精神融入日常,倘若今后面对学习难题,她会想起先烈们在困境中不放弃的韧劲,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将来用本领为国家出力。学生们的分享真挚而恳切,尽显新时代青年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决心。



奋进的号角: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
张友生在现场的总结讲话,为这堂思政课画上了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的句点。他动情援引“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并向师生提出殷切期望:要不忘“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教师要为党育人,学生要立志报国;要坚守勤俭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光阴,锤炼真本领;更要将内心的感动化为实干的行动,用奋进的姿态告慰先烈。


此次“迎国庆・行走的思政课”,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更是“大思政课”走出校园、用好红色资源的生动实践。未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以红色基地为课堂、革命故事为教材,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实效化,让师生在一次次实地感悟中筑牢信仰根基,以奋进姿态传承红色血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