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新闻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赣西新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校教师热切关注全会盛况,认真学习领悟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与生活实际,畅谈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扎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赣西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李良飞

作为赣西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全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壮阔进程,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国家未来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是把握历史方位,筑牢信仰之基。全会深刻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必须立足这一历史方位,向学生讲清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成就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先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将其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让思政课成为传递真理力量、筑牢学生信仰之基的主阵地。

二是对接职教特色,彰显育人价值。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载体。全会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等战略部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结合我院办学定位,我将在教学中主动对接江西乃至赣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把全会提出的“绿电+先进制造业”等新优势、新布局作为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看清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让他们明白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投身实体经济、扎根基层发展的热情。

三是创新教学实践,落实育人使命。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更加明确要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全会部署的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实例,用“前三季度GDP超100万亿元”等鲜活数据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结合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走进本地企业、社区,感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的落地成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需求相结合,培养既有技术本领又有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作为高职马院教师,我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在职业教育赛道上为续写中国奇迹培育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涂秋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擘画宏伟蓝图,系统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任务,其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安排,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作为铸魂育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倍感使命光荣,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一是先学一步悟透理论,筑牢育人“压舱石”。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凝聚着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作为思政课教师,首要任务是当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读者”,率先学深悟透核心要义。只有自身先吃透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才能从理论源头增进认同,为精准传授、有效阐释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教学中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表层化问题。

二是融入课堂讲活真理,搭建认知“桥梁”。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能仅停留在文件文本中,更要转化为学生听得懂、能共鸣、可践行的鲜活教材。要将宏观部署转化为微观案例,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语言,讲清楚“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

三是将价值引领转化为实践感知。借鉴“行走的思政课”模式,组织学生调研本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践成效,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

四是对标使命锤炼本领,当好成长“引路人”。全会提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更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六个坚持”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征程。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持续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学思践悟中强化责任担当,在教学相长中传递真理力量,引导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挺膺担当,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陈佳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职责使命。

作为思政教师,必须率先学深悟透,深刻理解“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只有自身理论根基牢固、信仰坚定,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理论钻研上更深一步,及时跟进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决策部署,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要在教学创新上更实一层。积极探索符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的教学方法,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在言传身教上更高一格。思政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何朝晖

通过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的内容,我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的号召感到振奋。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的要求,与我所讲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门课程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也为我们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提供了实践新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与我们学校“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宗旨形成鲜明呼应。在之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中,我将不再局限于理论讲授,而是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将“各民族工匠共同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案例融入课堂——从青藏铁路建设中各民族技术人员的协作,到新疆棉田机械升级中各族工匠的创新,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落实在技能实践中的具体行动。

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重大。今后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职技能育人更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促使广大青年学子真正成长为维护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 严梦娇

作为一名刚走上思政讲台的新教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同一盏明灯,为我迷茫的教学起步阶段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的论断,让我深刻意识到,职教思政绝非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培养能支撑国家发展的“德技并修”人才。

初登讲台时,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让抽象理论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全会强调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让我找到了破题关键。观摩学校优秀思政教师的课程后,我深受启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草根逆袭为国争光的故事,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这让我明白,只有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专业场景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技能报效祖国”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拓宽了我的教学思路。作为新教师,我缺乏实践教学设计经验。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学院组织学生走进九龙山革命历史展陈中心及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具象思维特点,也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育人者先育己”是全会给我最深的警示。面对高职思政教师“需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认知”的要求,我制定了系统学习计划:加入学院“青蓝工程”,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下打磨教学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尝试将“全面深化改革”等议题转化为沉浸式场景。每一次备课、每一次听课,都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再学习、再领悟。

作为职教思政战线上的新兵,我深知自身差距。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赋予我的使命感,让我充满动力。未来,我将以钉钉子精神夯实理论功底、创新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每一堂课,努力成为能引领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微光。


应急管理与艺术设计学院 教师 肖莹

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受触动、倍感振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其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个人成长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悟精神实质,筑牢思想根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对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研读全会文件、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加深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我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紧密联系实际工作,践行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自己的工作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我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日常教学及基层党建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服务群众,倾听师生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同时,我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实际行动,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展望未来发展,坚定信心决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持续深入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把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持续深入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我将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我将注重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总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应急管理与艺术设计学院 教师 胡文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受鼓舞,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全会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国家长治久安、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

作为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只有筑牢信仰之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例如,在科技领域,党员要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在教育领域,党员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要勇于担当作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推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时就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党员,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帆,以实际行动为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大道3039号 邮编:338000

联系方式:0790-6736399  版权所有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   技术支持:江西华邦

赣公网安备 36050202000154号


备案号:赣ICP备20009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