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赣西科技职业学院50余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团队历时半年精心创作编排的舞台剧《天工开物》在学术报告厅成功首演。该剧以三个篇章的舞台艺术创新呈现《天工开物》成书历程及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古老智慧和工匠精神,赢得全场师生雷鸣般掌声。 工开于人:沙画叙事让古籍“活”起来第一篇章《工开于人》由艺术专业教师执笔,创新采用沙画艺术回溯宋应星“穷究试验”的求索之路。流动的沙粒在光影间勾勒出“耕织冶炼”百工图景,配合现代音效,将《天工开物》“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科学观可视化,实现了历史叙事与现代艺术的跨时空对话。现场观众感叹:“第一次看到古籍里的技术‘动’起来,比文字更震撼!”

非遗之韵:青年学子演绎千年夏布技艺第二篇章《非遗之韵》由16名学生以原创舞蹈《赣绣谣》接力呈现。从打麻、绩纱到织布、刺绣,舞者化身“行走的非遗图谱”,用身体语言复现夏布刺绣28道工序,传递“一丝一缕皆匠心”的天工精神。节目编导表示:“排练中,我们真正理解了‘技进于道’的含义,也想把这份坚守传递给更多人。”



星火长庚:思政教师化身“宋应星”对话青年第三篇章《星火长庚》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宋应星第一人称视角,将“我的一生是一部实验笔记”的独白与“星火”“长庚”意象交织,阐释“究天人之际”的科学追求与“开万世之工”的家国情怀。舞台中央,一盏长庚星灯由暗至明,象征科技遗产穿越百年仍熠熠生辉。演出尾声,全体师生齐诵《天工开物》名句“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将气氛推向高潮。

作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重点项目,半年来,《天工开物》项目团队精心研读原著,历经“研制方案—学术论证—剧本编排—分段排演—合成提升”五个阶段,将《天工开物》成书历程、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成就及其蕴含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可体验、可共情的舞台叙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思政艺术课堂同频共振。至此,该剧已完成校内展演30余场,覆盖师生12000余人,周边兄弟院校师生前来观摩200余人次。被新余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学校“大思政课”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 下一步,学校将把《天工开物》舞台剧纳入新生“开学第一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并开发线上VR版本,让“天工精神”走向更广阔舞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赣西力量。
|